近年来,近视低龄化、重度化的趋势愈发明显。市面上,一些所谓近视防控机构针对家长焦虑情绪,推出各类宣称“治愈近视”的产品。
据记者调查研究发现,市场上涌出各种声称能治疗火控制儿童近视的”神器“ “神药”。
在众多品种里,角膜塑形硬性透气接触镜(俗称:OK镜)赫然在列,适用于眼睛延缓近视和散光度数增长,近视控制范围至少为0至-600度之间,散光控制范围至少为-75至-350度之间,仅限于夜戴型。即在睡觉时佩戴8个~10个小时,早晨起床后摘下,就可以拥有一整天清晰的裸眼视力,实现在睡梦中矫正视力。
那么这款俗称”OK镜”是否据有防控近视的效果吗
早在1998年前后,OK镜就进入中国,但由于佩戴后产生损伤的案例引起争议,一度销声匿迹。近年来,随着近视人群的扩大以及相关产品的发展,尤其是今年1月份,国家卫健委印发《“十四五”全国眼健康规划(2021-2025年)》,近视防控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OK镜再一次进入大众视野。作为延缓近视发展的手段之一,OK镜更备受家长们的追捧。
在国家发布的《近视防治指南》中,明确指出“长期佩戴角膜塑形镜可以延缓青少年眼轴长度进展约0.19毫米/年”
OK镜之所以对减缓近视进展有效,还得从原理说起。作为隐形眼镜的一种,OK镜采用中间平坦、周边陡峭的特殊形态设计,在夜间配戴时,可以把角膜中央暂时地“压”平,实现把眼镜“焊”在眼睛上的效果。这种改变有助于延缓眼轴的增长,进而有效延缓近视加深。
二、OK镜的有效性和哪些因素相关?
1.配戴者年龄
虽然成年人同样可以配戴OK镜,实现白天不戴眼镜也能看得清的效果。但想要达成近视良好的近视控制效果,则需保证佩戴者为8周岁以上的儿童青少年。
2.镜片设计
从专业角度来看,除了镜片配适情况及配戴时长外,镜片设计则是影响OK镜效果的重要因素。
许多家长都有体会,孩子晚上睡觉前戴镜好好的,第二天早上起来镜片就“跑偏”了。到医院复查,就会被医生告知“OK镜压偏了,孩子现在有点散光……” 这个问题的背后,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镜片设计。
要知道我们的眼睛并不是一个平滑的圆球。眼角膜的两边是一个陡峭的切线形状。常见的OK镜两边采用弧段设计,更接近于球面,与角膜匹配度不高。当孩子夜间睡眠转动眼球时,镜片会随着眼球滑动,因此很容易出现“跑偏、偏位”的情况。
如果此时,镜片采用和角膜周边一致的切线形状,则可以牢牢地“卡”在角膜上,实现整晚、稳定的塑形效果,优化近视控制效果的同时,还能降低散光的风险。
目立康角膜塑形镜(OK镜)新品Menicon Z Night,采用全新切线设计,可以使镜片更加匹配角膜周边形态。孩子整晚佩戴不易跑偏,带来稳定的塑形效果,赋能理想的近视控制效果,让近视度数少增长、慢增长。
同时,Menicon Z Night角膜塑形镜采用个性化的软件智能验配,可以个性化匹配每一个配戴者的参数,真正意义上做到了量眼定制,升级近视控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