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由人民网发起,人民日报少年客户端、人民好医生客户端作为支持平台的“2024国民视觉健康科普工艺活动”在人民网演播厅正式启动后,各大相关专家 以“全民爱眼 共筑‘睛’彩”为主题,分享眼健康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临床经验、普及科学、有效的近视防控策略和方法,为推动形成全社会关注和为何有几节课的良好氛围贡献智慧与力量。
温州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执行院长、附属眼视光医院副院长(兼),教育部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宣讲团秘书长陈洁
陈洁介绍,通过大规模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信息化平台,可建立“一生一档、档跟人走、不可修改”的视觉健康数字档案,精准掌握近视率、矫正率数据,并对个体开展个性化的智能管理,起到及时预警、精准指导的核心作用。截至目前,数字档案已经完成了对全市的12次健康普查,实现了查得快、查得准的突出效果。
在探索高度近视光学相干断层弹性成像技术、高度近视微血管病变超高分辨率成像技术方面,陈洁表示,高度近视眼会加速向病理性近视的发展,病理性近视就有可能造成低视力和致盲。因此其团队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和探索了一套关于光学相干断层弹性成像技术,并且把这一套技术研发成产品,形成了多模态光学相干断层弹性成像设备,再用这套设备进一步去发现高度近视发生发展中眼底微血管的病变,因为眼底微血管病变需要超高分辨率的微血管成像技术来完成。
解放军总医院眼科医学部主任、主任医师李朝辉
手术治疗是白内障的主要治疗方式。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是近年来白内障手术技术的重大突破之一,关于这一新技术的优劣势及应用,李朝辉表示,飞秒辅助能够帮助精准屈光白内障及一些复杂白内障手术顺利完成,但缺点也很明显,包括设备庞大、病人花费增加、不能做整个手术而只能作为辅助,以及术后干眼症等不良反应。李朝辉表示,任何新技术的出现都有其必然性,都伴随社会科技发展及人类需求而生,飞秒激光辅助白内障手术技术未来仍有较大开拓空间。
眼睛是人体最精密的光学器官,眼病的发生往往与身体其他部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多学科交叉融合成为眼科医疗的显著特征。对此,李朝辉表示,眼科疾病与全身疾病的关联性强,比如相当一部分葡萄膜炎都是全身疾病在眼部的表现,部分肿瘤的鉴别诊断也是由全身疾病转移而来。眼科发展进程与神经内外科相关性强,解剖层面与耳鼻喉科、口腔科密切相关,还与内分泌等内科有关。因此,眼科领域的发展规范,势必要与许多科室深度融合,从这一层面讲,多学科联合诊治或成为眼科医疗的重要趋势,在整合各类资源手段的基础上,解决病人的根本问题。
南开大学视光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天津市眼科医院视光中心主任李丽华
在谈到近视防控的重点时,李丽华强调了“早”和“小”的重要性。她认为,早筛、早期监控、早期预警、早期干预是青少年近视防控的关键。在幼儿园时期,就应该开始进行眼健康教育和防控工作。同时,她还提到了建立家庭眼健康档案的重要性,以便长期跟踪和记录孩子的眼健康状况。如果能够把住关口前移,在幼儿园时期把防控、宣教真正做到位,可以推迟很多孩子发生近视的年龄。
要想实现对青少年近视的有效管理,需要采取分级管理的策略。从近视的预防、矫正、延缓近视的发展、预防高度近视以及并发症的发生,对近视进行分级管理是至关重要的。通过将近视上升到管理层面,并借助于新设备、新矫正方案、新技术,未来更多的孩子将能够享受良好的视觉体验,近视防控成果也将越来越好。
全国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专家宣讲团成员、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眼视光学组副组长杨智宽
针对目前青少年普遍近视的原因以及在产业布局当中应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杨智宽谈到了四个要点:第一,应该关口前移。把更小年龄、更危险人群及早地纳入到近视管理中来。第二,要坚持“一增一减”。增加户外活动,减少持续的近距离工作。第三,加强科学研究,把一些好的预防控制近视的产品服务于广大青少年儿童。第四,要坚持健康教育科普。
在治疗弱视方面,对于如何加强筛查和早期干预,杨智宽首先介绍了弱视的表现,如果孩子的视力达不到正常年龄组的下限就算弱视,比如3-5岁的孩子要达到0.5以上,5岁到7岁的孩子要达到0.7以上。他介绍,弱视治疗最重要的就是早期筛查。弱视的治疗取决于早期发现,发现得越早,程度越轻,家长配合度越高,效果越好。在弱视治疗产业布局方面,杨智宽提出首先需要有效果更好更简便的筛查设备,其次他也希望能在弱视机制上有更进一步的研究。